2013年4月19日星期五

申請公民權記




申請公民權記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平凡(芙蓉)

1960年,某一天,"鄧娘,我去出(申請)公民權咯。你要跟着來嗎?"鄰居福嫂在我家門口喊。"好啊!等一等,我去叫我的媳婦一起去。"

當年的憲法規定任何人都可以註册或申請成為馬來亞聯合邦公民,條件就是他必須在聯邦居留了若干年,且須略懂英語或馬來語。

3個婦人和我這個1歲的小男孩,浩浩蕩蕩的搭巴士來到政府注册處排隊,等着進入面試室。

一個男人灰頭土臉地從面試處出來,看到祖母就劈頭抱怨:"鄧娘,你們也來申請公民權啊?很難的咧!我不懂馬來話所以申請不到,要等下一回再來。"

媽媽扯一扯祖母衣袖:"媽,走咯。我們也不懂馬來話,一定申請不到的。"福嫂也說:"是咯是咯。這麼難的,不要申請啦!""哎呀,都來到咯!試一試啦。"祖母堅持。


輪到祖母了,她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態進入面試室。不一會,她满臉笑容地走出來:"里面有一個馬來人和一個華人。前者問了我一句話,我聽不懂,咕噥了一句。然後,那華人竟說我可以拿到公民權了。看,多容易,都說值得一試的啦。"

下一個是福嫂,她戰戰兢兢地走進去。出來時她像剛下了蛋的母雞般:"哎喲!真的是很容易咧。那馬來人不知問了我甚麼問題,我發了一句窂騷。那華人就說我通過了。"

最後輪到媽媽了。她抱着我,满懷希望地,踩着"必勝"的腳步進去。但是卻哭喪着臉出來,"那華人說這次不行,叫我下次再來。"

    面試背後的笑話

回家後,3人向我當教師的表叔談起此事,他也覺得納悶。幾天後,表叔登門造訪,他通過校長,已經向注册處的那位華人官員查詢此事。

事情原來是這樣的:

祖母在面試時,馬來官員指着自己的左手:"ini tangan kiri."然後指着右手問:"ini tangan apa?"祖母當然聽不懂他的問題,只好用客話喃喃自語:"這樣就艱難(音gannan)咯。"考官以為祖母答"kanan",所以她通過了。

到福嫂時,考官敲敲桌面:"ini meja."跟着拍拍椅子問:"ini apa?"一頭霧水的福嫂懊惱地用廣東話輕啐:"唓(音chair),都唔知你講咩!"嘩!連英語也會,當然通過啦!

到媽媽了。考官伸出食指:"ini jari."然後問:"mana kuku?"媽媽愕了一愕,紅着臉,愐腆地拉下我的褲頭。。。。。

後來媽媽不放棄,憑着堅韌的意志學馬來話。一年後,她以"cincin"這個字通過面試,成為聯邦公民。

我們的祖輩們來到這片土地,當這里是自己的家園般,披荊斬棘做開荒牛。同時也融入本地的風土人情。歷史不能改變,華裔先賢的功績不能被抹煞。我們這些後裔則是不容置疑的忠誠國民,生於斯長於斯奉獻於斯終於斯,為國家的繁榮進步做出貢獻。我們絶對不是外來者,侵略者!

星洲日報2013年4月19日星期五之[星雲]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